千亿级乡镇蓝海市场大门已开 新能源车企面临发展新机遇

更新时间:2021-11-18 23:02:47 浏览次数:0

农村新能源汽车市场可以释放多大的潜能,保守估计至少千亿元规模,长期来看可达成万亿元规模。可就这么大一个市场,一直为新能源车企所冷落,直到今年两会人大代表、合众新能源副董事长方运舟提出建议,呼吁国家出台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在农村市场的推广和应用,才引起行业的高度关注。

的确,目前,新能源车企布局的重心基本上都放在城市,遵循着原有的城市价值网,和原有的价值体系做替代性的搏杀,新能源车企将目光投放到农村市场的屈指可数,至少很多新能源车企的销售网络布局彰显了这一点。

事实上,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应用上,农村市场有着天然的优势,居民需求强劲、土地资源丰富、车辆特性适合……而在推广政策方面,又没有地方政策保护的藩篱。显然,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亟待新能源车企开发。而唯一不足的是缺乏政策的有力推动,而这也是方运舟两会建议的根由。

城市已搏杀成血场

据中汽协数据,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实现销量77.7万辆,同比增长了53.3%。而2018年,中汽协乐观预计,销售增速将放缓,全年销量有望实现40%左右的增长。

一面市场基数偏小,增速又在放缓,一面不断有竞争者加入,造车新势力都在加速布局重点城市市场,尤其政策扶持力度较大的一二线城市,车企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城市已成为车企血拼的战场。

以北京为例,2018年,6万个新能源汽车指标已于2月份发放完毕,再无其它多余指标。而上海、深圳等城市新能源汽车不限购政策也很快发生改变。由此可见,依托城市尤其一线城市带动市场的高增长或将不可持续。

千亿元市场未开垦

城市市场搏杀得血流成河,而农村市场却无人问津。目前,将销售触角伸向乡镇和农村市场的新能源车企屈指可数,而从严格的销售网络布局意义上讲,可以说没有。

人大代表、合众新能源副董事长方运舟受访时表示,农村市场没有新能源车企布局,但不缺低速新能源汽车,而且销量相当惊人,总保有量高达四五百万辆,市场容量超过千亿元。

据《2017-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未来农村低速电动车市场将继续保持高增长,市场保有量有望从2016年的400万辆增长到2020年的1000万辆。

显然,新能源车企忽略了这一颇具前景的市场,将市场蛋糕拱手让给了国家正在规范管理的低速电动车企业。在某种程度上讲,新能源车企正在错过千亿元的农村市场。

农村市场亟待开发

新能源车企在大城市血拼,而忽略四五线城市、乡镇及农村市场,关键原因就在于,城市有财政补贴、路权优待等政策,而农村地区没有,自然,追求短期财务利益的车企将重心放在了城市,而没有关注农村市场需求。

质量参差不齐的低速电动车在面临严酷的政策环境下依然取得不俗的业绩,就充分说明农村市场需求旺盛,销量不是问题,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说,关键是针对农村市场需求,研发出能满足农村市场的产品。

事实上,未来,新能源汽车最大增长空间还是在农村地区,这些地区需要大量的小型代步的新能源汽车。

的确,这些市场有着新能源汽车天然的需求土壤,一是土地资源丰富,家家户户独门独院,充电方便与设施建设;二是农村居民消费力提升,汽车出行的需求日益强烈;三是农村社交范围不大,电动车使用成本较低,更适合新能源汽车的推广。

人大代表、合众新能源副董事长方运舟表示,除了新能源车企没有足够重视农村市场,没有开发相应的车型,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市场环境不佳,市场开发营销成本偏高,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

显然,农村市场这一富矿资源亟待新能源车企开发,谁在国家振兴乡村计划中抢得市场先机,谁就将主导这一千亿元的市场。

政策或将激活千亿市场

营销成本偏高、市场环境不佳、政策扶持缺乏……导致农村市场有需求而得不到新能源车企的重视,农村居民只能将需求释放到低速电动车市场。那么,未来如何激活这一市场,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农村市场的发展呢?

从国家战略层面讲,全国正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市场环境和基础设施会日益完善,大环境正在趋好。而从行业层面来说,一些车企已跳开补贴思维,开始研究制定农村市场开发营销策略,以更低的成本、更优的产品、更好的服务,切入农村市场,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当然,从政策层面讲,政府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从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制定相关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基于此考虑,人大代表、合众新能源副董事长方运舟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将农村充电桩建设纳入农村基础设施规划,二是加大农村充电桩电费补贴,三是出台农村新能源购车补贴政策,四是加大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与应用。

未来,如果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速农村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培育一段时间,新能源汽车在农村市场可能会呈现井喷式增长,成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