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呼吸两种命运 “穹顶之下”呼吁汽车环保

更新时间:2021-11-19 0:06:57 浏览次数:0

  前央视记者柴静的《穹顶之下》,再次将雾霾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而在该纪录片的一项北京PM2.5来源调查中,燃油则被直指为雾霾的最大来源之一。汽车尾气排放与雾霾之间,究竟存在多紧密的联系仍未有所定论,而环保却已无可避免地成为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词和压在肩头的重大社会责任。

  纪录片中提到,治理雾霾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环境治理方面,欧洲一些发达国家诚然已经走在中国的前面,而这种环保优势同样体现在其汽车制造工业。曾经同样深受雾霾侵袭的法国,不仅推出公共交通免费、路面免费停车、鼓励混合动力等政策,并且即使是总统的座驾,也必须把环保放在重要位置。戴高乐总统与奥朗德总统的专车DS,早已把环保理念融入血液。而随着DS品牌进入中国,这个法国豪华车品牌倡导的环保理念,以及行业领先的环保科技,也渐渐被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所理解。如果参观过DS位于深圳的工厂,你会获得绿色这一最直观的印象,100%使用LED灯、超过20%的绿色景观、63%的水循环利用等,都使其与传统汽车生产基地截然不同。

  在汽车环保领域,来自法国巴黎的DS称得上是先行者,却并非独行者,不少汽车企业对于环保问题同样日渐重视。不过,车企对治理雾霾的贡献能有几何,却需两个字来衡量:一为想;二为能。

  在制造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相信所有的车企都会想做环保车。而《穹顶之下》的采访,却实实在在地告诉所有人:环保是需要成本的。以汽车阻尼垫为例,采用无污染的非沥青阻尼垫,投入成本也将翻倍。率先在国内采用100%无沥青整车阻尼垫的DS曾经公开过投入成本:采用PVC材料或丁基橡胶替代,不会产生污染,造价却在三倍以上。所以,当制造成本与环保形成矛盾时,汽车厂商最终的选择,需要极强烈的环保意愿和社会责任来做支撑。而从普通人的角度评价,在商言商,厂家追求利润最大化无可厚非,却不应该以牺牲环境和健康为代价。

  另一方面,环保车需要技术实力的保障。从发动机的研发,到创新材料的应用,再到高科技配置的装配,都从各个环节考验了一个汽车品牌的实力。作为汽车工业发源地的欧洲,在技术方面是有优势的。今年的日内瓦车展,更延续了一贯的环保主题,各大品牌混合动力车型争奇斗艳,百公里油耗与二氧化碳排放一降再降。而传统发动机领域同样优势明显,由PSA与宝马集团共同开发的1.6THP发动机,是典型的大马力小排量,输出功率可与许多2.0L发动机相媲美,而油耗和排放均降低了10%以上。由此可见,大雾霾时代,汽车环保技术的引入、学习、借鉴,乃至创新研发迫在眉睫。

  柴静说:在雾霾严重的时候,我们至少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就是保护好你自己,和你爱的人。那么作为汽车生产企业,也至少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和应该做,那就是以环保技术的提升和应用,来回馈选择你产品、信任你产品的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