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的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的这句话,形象地映射出了自主品牌企业发展的艰辛和不易。回顾2013年的点滴瞬间,北汽集团的自主之路可谓星火燎原:众人期待的绅宝、BJ40车型成功上市;全年乘用车自主品牌销售连翻两番;新能源汽车发展呈现蓬勃之态;北汽福田仍然稳坐自主品牌商用车销售头把交椅;自主创新体系、自主营销体系实现大跃进种种成果,不仅显示了北汽速度的后劲,也让北汽集团真正成为了2013中国成长最快的汽车企业。
圆梦:创新是根本
在徐和谊看来,单纯靠价格竞争的汽车市场早已成了老黄历,未来自主品牌的发展更加依赖技术和服务两大指标。市场的变化给汽车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对于北汽集团这种大型国有企业而言,创新二字虽然寥寥,但却力度千钧。2013年,北汽集团在技术、资金、人才方面用合资反哺自主的发展;用电商、微信、体育等新营销模式打开自主崛起的另一扇窗。去年全年,北汽绅宝、E系列、北汽威旺总销量超过20万辆,充分表明了集团化是北汽最大的红利。伴随国企改革的舆论呼声,北汽积极利用集团化战略框架,用市场化的方式配置资源,这不仅给自主品牌的自我淬炼提供了熔炉,反过来也扩充了集团化的内涵。而坚持业务为主线、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结构优化的组织模式,又在管理层面上给自主品牌的发展提供了软件。在兼并重组、薪酬体系、考核制度、企业文化纷纷实现变革的基础上,北汽集团2013年共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054个,同比增长66.2%。
徐和谊说:自主品牌的发展不能急于求成,而要紧烧火,慢揭锅。从2009年北汽成功收购萨博核心知识产权,到去年年底BJ40的上市,北汽的自主之路一直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如果没有对萨博知识产权的消化和吸收,并从研发、质量、管理、零部件配套、后市场服务等诸多方面建立起一整套的价值标准和评判体系,北汽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平台不可能厚积薄发,一跃成为2013年度的当红炸子鸡。仅仅两年,北汽集团的自主品牌就已经实现了其他同类品牌5~7年的发展。除去技术层面的硬实力,北汽自主的软形象也不遑多让:无论是在影视、体育、新媒体营销方面的诸多尝试,还是E系列的全国三包第一车、北汽威旺的首家三包微车品牌,北汽自主都尽可能地走在了市场和政策的前方。另外,对全产业链每一个细节的关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相比某些自主品牌发展前院纳凉、后院起火的窘境,北汽全国道路救援服务协议等外延服务的搭建也给了消费者一颗定心丸。这充分说明了,圆梦的前提是要把觉睡好;腾飞首先要拥有独立的翅膀。
造梦:新能源汽车含苞待放
在北汽自主阵营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直在路上。如果说其他自主成员的发展是企业生存必备功课的话,北汽新能源,则是北汽集团给全社会的一份责任投名状。
这是梦想大家庭中的新成员,也是北汽集团给当下雾霾频发的社会环境的一份挑战书。为了在新能源领域实现快速发展,北汽集团联合国资中心、北京工投等单位共同出资组建了国内首家股份制新能源汽车公司。作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关键点之一,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好坏,决定了北汽自主的成色。
其实早在2009年,北汽就已经率先开展新能源汽车业务,目前北汽已经成长为国内技术领先、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示范运营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之一。在北京形成的南北两大生产制造基地、斥资1亿元建成的北京汽车新能源汽车试验中心一期项目不仅是新能源汽车整车、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开发测试和试验验证的基地,而且其研发技术在国内早已领先。目前该中心的二期项目,将于2015年建成全国领先的新能源汽车试验中心。另外,在市场推广上,如今北汽新能源乘用车示范运营规模已经接近千辆,示范领域涵盖公务车、出租车、治安巡逻车、物流车、企事业单位办公用车多个领域,下一步还将积极推进私人领域的推广。
更重要的是,今年年初,北京市政府开启了纯电动汽车进入家庭,标志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入了导入期。从示范到导入,市场化的愿景下各个企业如何做大新能源这块蛋糕,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各家车企的自主排位。在造新能源汽车梦的过程中,北汽集团的初衷是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打造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的梦工厂。无论从产品研发、市场推广,既需要有政策的掌舵护航,也需要社会舆论的互帮互助。整车集成匹配、轻量化、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的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设北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市场化的下一步,需要的仍然是对新技术、新思维的容纳和吸收。政策的扶持提供了保障,市场的前景激发了自信,北汽新能源汽车之梦,刚刚开始。
追梦:下一个天亮
发展最快的车企、北汽速度让中国惊叹梦想照进现实的结局虽然绮丽动人,但梦想的更迭永远不会止步。对于整个北汽自主品牌发展之路而言,成长最快的企业固然是种褒奖,但同时也给北汽自主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下一站,北汽是否仍然保持着独特的北汽速度?北汽自主品牌发展的平台期如若到来,如何跨过?
在徐和谊看来,北汽集团自主发展一骑绝尘的背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自主研发能力远远不能适应集团发展需求,企业过于依赖外延式增长的发展模式,集团体系能力尚不能对快速发展形成有力支撑,集团产业链发展不平衡、新业务发展缓慢北汽自主虽然在技术体系不断沉淀的过程中迸发出了崭新的生命力且收到了成效,但若不能解决上述的根本性问题,自主发展将过早遭遇瓶颈期。虽然集团化战略给自主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托,但自主的核心仍然是技术、管理、人才不断交织、繁衍出的新个体。2014年号称改革之年,同样也是北汽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四年。今年产销260万辆的目标对于整个北汽集团来说风险和机遇并存,其中自主品牌能否继续高歌猛进,对于北汽集团而言意义非凡。仿佛是一个轮回,当北汽收购萨博之时,北汽着眼的并非当期销售,而是战斗力的内化。那么2014年北汽的自主之路,则到了另一个涅槃的时点,北汽人表示:我们已经做好准备。
为了加强自主核心竞争力,如今的北汽力图用崭新的效率考核机制吸引人才、用全新的领导干部体制形成专业的管理流程、用符合市场需求的前提建立产品研发项目工作管理体制、用更加开放协同的胸怀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各方优秀研发资源。在集团层面,混合所有制形态的推进、集团内部市场化和运营一体化体制的培育,都以成本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双品牌战略、国际化发展等标的为准绳。徐和谊认为,北汽不仅要在新能源汽车、自主乘用车、自主商用车领域里保持优势地位,而且要积极拓展汽车全产业链的渗透,毕竟零部件产业、新经济产业都将决定着汽车企业未来发展的云泥之别。
一次竞争刚刚结束,新一轮比赛已经拉开了帷幕。逐梦的北汽,未来面对的更多将是企业内部软实力的提升。在各家车企自主品牌纷纷快马扬鞭的当下,北汽集团这艘巨轮也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前进。只要逐梦的心一直滚烫,北汽梦的实现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