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靠地方政府已成造车新势力最好的选择

更新时间:2020-4-4 13:57:47 浏览次数:0

中国汽车新闻网讯 谁也没想到,就在造车新势力受困资金压力时,挺身而出的却是各地地方政府。

就在3月24日,E车汇聚焦了造车新势力的绿驰汽车被河南国投控股的消息(详情请点击)。像绿驰这样向地方政府投靠并非个例,通过仔细查看造车新势力背后的股权结构,我们可以看到,众多新势力的背后都或多或少的有着地方政府资金的参与。

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资金是决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而找钱的途径无外乎就那么三条:融资、IPO和政府引资,当现在融资市场已经冷淡,公司盈利近期无望下,那么抱紧政府的大腿,显然是最为明智的钱途。因此地方政府已经成为众多造车新势力极力争取的投资人,而投靠地方政府也已成造车新势力最好的选择。

钱荒的新势力们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拥有的造车新势力总数一度达到数百家,其中能叫上名字并且拥有自己LOGO的大约在40家,而如今在市场上举办过发布会、销售过新车以及拥有自己生产线或代工的造车新势力只有10家左右。

不得不承认的是,从2015年开始,资本市场对于造车新势力投资处于一个极度狂热的状态。但是从2018年开始,这份狂热开始逐渐消退。到了2019年,汽车市场整体大环境的下滑,让资本市场更加冷静。

从目前能够查询到的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总额达到4314亿元,同2018年相比,下降53.7%;中国股权市场募集资金总额为8310亿元,同比下降20.4%。

而再来看看造车新势力们的融资数据,2019年,共有11家造车新势力获得了融资,融资总额达到270亿元,多数集中在头部的蔚来、威马、小鹏等车企。但与往年相比,融资的金额在明显的降低,资本不再垂青造车新势力或者更加谨慎已成事实。

各方对于中国造车新势力的投资热情回归冷静,由BAT等领衔的互联网巨头、VC、私募等资本力量不再如前两年般追逐新的汽车制造公司,投资目光已经转向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产业上游。

据一位投资公司人士向E车汇透露,之前几年造车新势力是黄金,你不投自然有别人投,如果一旦成了那就无疑落后了许多步,谁都不想当那个后来者。但是发展起来了再一看,遍地是坑,投资回报又太长,目前还看不到收益。

去年,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还曾抛出过在中国并没有任何一家新能源造车企业值得投资,或许也是时下资本市场对于造车新势力投资冷淡的一种侧面写照。

由于绝大多数造车新势力并不具备造血能力,面对造车所需的巨额资金,企业资金链非常脆弱。因此很多造车新势力不是在融资,就是在融资的路上。

不仅是投资那么简单

随着新能源汽车赛道进入下半程,机构资本越发谨慎,显出了地方产业基金的积极性。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他们不仅有意愿和能力继续跟进庞大的融资金额,还能提供初创企业所迫切需要的土地资源、政策倾斜等等便利。

从蔚来今年落户合肥就可见一斑。

此前蔚来一心想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扎,在经历了亦庄国投100亿融资无下文,上海工厂被特斯拉抢占后的轮番受阻,最终选择了最早与江淮牵手的合肥。对于蔚来来说,合肥或许不是对于蔚来帮助最大的,但是却能够获得最重要的地方帮扶。而之前忽视此重要性的企业,现在也在努力争取回归正轨。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引入新能源车企成为了招商引资时的重点。毕竟汽车几乎是一种全球通用的经济支柱型产业,对于保证地方的GDP考核成为最关键的一环,尤其不是汽车重镇的城市,更是对此乐此不疲。

地方政府通过资本投资的方式,不仅可以支持企业的发展,还可以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推动车企在本地投资建厂,甚至深度发展。相对其他新兴行业,新能源汽车无疑更具发展前景,也是更容易见到效益的行业。

更为关键的是,汽车产业链长,整车企业的兴建,还可以带来产业链上下游更广阔领域的产业发展,随之带来的经济、就业等无疑将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在中国汽车工业刚刚起步的阶段,确实有一批城市比如上海、广州、武汉、重庆等因汽车而上一个台阶,这让不少地区和城市同样渴望拥有自己的汽车公司。因此这些地区对造车新势力的招募,更有诚意与实惠。

此前温州引入威马的负责人曾称圆了温州30年汽车梦,肇庆也将小鹏汽车的生产基地视为1号工程。如今小鹏与威马成功的进入了造车新势力的第一梯队,而温州与肇庆的先见之明更是成为了其他地方的样板工程。

但是,地方政府的介入也为造车新势力带来了隐忧。对于造车新势力,地方政府不仅投入了资金,甚至还给了非常多的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也因此,他们想要拥有话语权也在情理之中,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会要求所投资的企业必须进行本地化采购等。地方资本介入会否左右企业的经营,原始创始团队会否失去对企业经营方向的控制权?这些都成为了造车新势力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但是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似乎也并没有太多其他选择,有多家造车新势力代表向E车汇证实了此说法。对于现在来说,能造出产品才是现阶段最需要关心的问题,其他问题都可以在未来慢慢解决。活下来才有以后。他们如此说道。

可以说,在现阶段大环境遇冷,资本市场关注度的转移,令造车新势力们能够持续生存的子弹来源越来越难,现在地方政府对新势力新能源的热情,可以说是造车新势力们日益增长的资金黑洞,和地方政府的KPI之间,达成了一个微妙的平衡,而这或许也是未来的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