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行业新闻 > 文章内容


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美国,70年代以后,美国一众车企在东南亚也开始难以为继,相继退出,它们留下的领地被丰田、本田等日本品牌接收。如今,日本车企在东南亚市场的份额达到了80%以上,其中在部分国家的份额达到了95%以上,甚至超过了日系车在日本本土的市场占比。

将东南亚称为日本车企的后院,毫不夸张。对于这样一个有着6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其它车企自然不会坐视被日本人掌控,过去二三十年里,美国的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德国的大众,韩国的现代起亚、法国的标致雪铁龙以及意大利的菲亚特集团,都尝试过敲开这块市场,但都收效甚微。

首先,想在东南亚立足,单靠进口是决然行不通的,巨额的关税和贸易壁垒是巨大的阻碍,想在当地占有一席之地,建厂投产是绕不开的一条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的底特律三巨头曾考虑在拥有6500万人口的泰国建厂,克莱斯勒率先将切诺基(Cherokee)少量引入,但在生产规模、供应网络和销售渠道方面都无法匹敌日本对手,而和CR-V、RAV4这些日本车型相比,Cherokee的成本也居高不下。1995年进入泰国之后,不到五年,克莱斯勒铩羽而归。

通用和福特吸取了克莱斯勒的教训,意识到要立足东南亚,必须将规模提上去,于是它们在泰国投入了超过10亿美元打造面向全球生产基地,生产Ranger、Colorado等小型皮卡。这些在泰国生产的车型确实在海外其它市场收获了成就,但在当地,通用和福特依然无法说服消费者放弃深受信赖的日本品牌。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下一页
  • 2/6
  • 相关文章